学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 行水利高质量发展似锦前程
 




学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 行水利高质量发展似锦前程




摘要:治国必先治水,水治理是关乎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议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就对此给予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采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之精华,承中华治水文化之脉络,从我国基本水情出发,从脚踏实地的实践经验出发,凝炼“十六字”治水思路,发展出一系列关于治水实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精深哲学积淀,具备广阔应用空间,在学思践悟中,水利工作才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键词:水利、治水、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人水关系治理是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探索的重要课题,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将治水研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凭借对我国国情水情的深刻洞察与敏锐判断,以贯通历史与未来的伟大气魄,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做好治水工作,做好什么样的治水工作,以及怎样做好治水工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治水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扎根实践,提纲挈领地阐释了治水的要义所在,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核心治水思路,指导我们深刻认识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更是为新时代水利工作提供了宝贵指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是当代水利工作者高质量开展行业工作的必要课程。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水思想汲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精华,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治水文化一脉相承,并在总书记长久以来的躬耕实践经历中凝练升华,继承发展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治水的宝贵精神财富,最终形成治水思想体系的集大成者。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生态自然观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关系,探讨了人与自然产生对立引发生态问题的出现,基于问题根源指明正确路径应当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曾提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生产资料由自然界提供,但同时无论是农耕社会顺应自然规律从事生产活动,还是工业文明时期资本的掠夺性导致无限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都体现出人类可凭借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自然,其两面性就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1]自然界作为没有自身目的与意识的承受客体,与人关系如何,还是人类的主观行为所决定的,因此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认知也应相应提升,摆脱异化状态,以人本逻辑善待自然,实现人与人、社会、自然和劳动的和解。[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贯彻,将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髓发扬光大。

(二)文化传承:中国治水历史文化

大江大河孕育出最初的华夏文明,治水文化也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国的治水文化内容丰富,既包含在长期的治水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治水思想和方略,特别是治水名士们的事迹和思想以及对此的记录,以及由此产生并与时代匹配的治水制度,也包含人们对水的看法、河流辩证的认识,以及由文化内在驱动,在河流这个自然大舞台上,人所创造的治水工程和由此产生的景观文化。[3]

文化在中国传统语义中具有“以文教化”的含义,通过文化的塑造可以达成对人类精神思想的构建和行为的指导。中国的治水文化底蕴深厚,佳话颇多,原始社会鲧禹父子相承治理水患,西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郦道元《水经注》记述河道水系,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造福一方,民国时期李仪祉先生引进并传播西方水利科技,编写我国第一部通用水利基础教材《水功学》,提出以现代水利科学方法治理黄河,诸多宝贵的实物遗产和精神财富启发、激励着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人水关系良性互动作出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更是以高昂的斗志和忘我的情怀投入到治水事业中,从毛泽东同志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到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水的问题,强调: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再到胡锦涛同志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党的治水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与创新,体现出我党对于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对于国人生存环境的深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水利利民、节水保水等治水思想的传承、丰富和发展。[2]

(三)现实积累:总书记的治水实践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重视水利,对治水工作具备鲜明独到的见解,同他多年身体力行走群众路线,注重实事求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969年至1975年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期间,知青时期的习近平总书记为解决群众吃水与灌溉问题,在较为落后的工作条件下,亲自打井,至今村子里的自来水仍是取自这口井中,惠及当地百姓。[6]17年在闽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和推动木兰溪综合治理,赴长汀5次调研,对水土流失治理提出了系统要求,引导全社会参与,综合施策,以生态文明治理成果为人民谋福祉。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保障国家水安全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把水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在后续工作中亲赴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等多地调研,数次强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等重点内容,指导各地治水兴水,走永续发展之路。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用辩证的、发展的、全局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治水现状,高度凝练出目前我国治水的应有路径,是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想的要义所在。准确理解并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必须将十六字治水思路牢记于心,贯彻于行。

(一)节水优先,抓住主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在治水工作中,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前提即我国人口稠密,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增加导致的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这成为了制约我国用水治水的主要矛盾。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我国缺水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更是将节水在国家治理层面视作重中之重。节水优先需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加强统筹用水控制,以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推动社会用水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同时强化观念引导,加强水情教育,使节水成为群众的自发行为,树立全社会节水爱水的良好氛围。

(二)空间均衡,阐释根本原则

我国水情总体上呈现出北缺南丰,冬枯夏丰的时空分布特点,为摆脱这种制约因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组织开展了水库修建、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建设,致力于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在2014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形象比喻,深入浅出地道出人口经济需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的原则,应用于水利,便是“空间均衡”这一根本原则,把握水资源开发同人口、经济等其他社会要素的平衡点,促成人水和谐型社会建设,并在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节水前提下,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充分发挥科学调剂水资源在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均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系统治理,指明工作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系统治理就是立足于治水工作体系全局,以整体的、全面的、关联的视角解决水资源问题,“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秉持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理顺各个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采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综合防治污染,构建治理大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多措并举,将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同绿色生产、经济转型等相统筹,最大程度发挥系统治理的立体效益。

(四)两手发力,理顺协同关系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的要求,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结合政府和市场优势,更好发挥二者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协同作用。水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调配不可缺位,政府应主导标准、法规、制度体系、体制机制等的建设,持续推进完善水法规体系、健全重大水利规划体系,并加强监管,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市场也应更多发挥作用,在水权水价水市场、水利投融资、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用水权交易、水资源税、水利投融资等重点领域改革。[4]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指导下,我国以一系列创新性、根本性举措,在十年间获取治水事业的历史性成就:节水用水条例立法,重点领域节水成效凸显;国家水网加快各层级构建,重大节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河湖生态保护水平提升,河湖长制不断创新完善;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启动建设,水利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的深邃内涵在实践中彰显出宝贵的思想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既具备整体性又有着明显侧重点,总书记综合考虑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治水工作的全局性,全方位、多维度统筹谋划,同时突出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将水利高质量发展融入到中国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代化国家建设宏伟事业之中。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体现出独特哲思,习近平总书记辩证看待人与自然、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在水利事业中的中国化、现代化演进里程碑,更是为中国治水哲学开辟出崭新思想境界,成为水利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5]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立足民生,切实关切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等基础性问题,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持久水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水问题并非在我国孤立存在,面对世界多个国家出现的水危机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作为大国治水方略,通过重要国际水事活动走出国门,凭借我国的成功应用,为世界树立水治理典范,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逐步成为国际主流治水理念。

作为水利部门的工作者,我们应时时谨记总书记教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知水爱水,节水护水,坚持求真务实,强化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管控,以自身业务精进保障水利安全。(作者:机关财务资产处 武怡君)

参考文献:

[1] 谢如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自然观研究[D].浙江大学,2022.DOI:10.27461/d.cnki.gzjdx.2022.001964.

[2] 许素菊,支克蓉.习近平治水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实践指向与价值意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02):26-32.DOI:10.15894/j.cnki.cn11-3040/a.2022.02.007.

[3] 王玮.中国治水文化变迁研究[D].南京大学,2020.DOI:10.27235/d.cnki.gnjiu.2020.002646.

[4] 陈茂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J].水利发展研究,2021,21(04):11-13.DOI:10.13928/j.cnki.wrdr.2021.04.004.

[5] 邹红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的哲学思维与价值意蕴[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3):8-10.

[6] 朱丽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的思想脉络、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J].水文化,2024,(01):13-16.






学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 行水利高质量发展似锦前程
 
主办:水利部预算执行中心 京ICP备1104256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784号